「投票」是人类社会中用来「明确共识分布」最常见的方式。
例如市场,本质上就是一个投票游戏,每个人根据自己的需要接受或拒绝某个价格,并通过某种形式将这个「接受或拒绝」的结果传达出去。买方根据卖方的投票调整自己,卖方也在做同样的事。
不同个体可以投票的数量是不同的,且不同个体为了投票结果有利于自己,有的会做出行动去影响别人投票:更优惠的价格、更好的质量、更深的私交、更特殊的回忆,甚至还有的会诋毁对手,不一而足。
法不净空,觉无性也。
「投票」是人类社会中用来「明确共识分布」最常见的方式。
例如市场,本质上就是一个投票游戏,每个人根据自己的需要接受或拒绝某个价格,并通过某种形式将这个「接受或拒绝」的结果传达出去。买方根据卖方的投票调整自己,卖方也在做同样的事。
不同个体可以投票的数量是不同的,且不同个体为了投票结果有利于自己,有的会做出行动去影响别人投票:更优惠的价格、更好的质量、更深的私交、更特殊的回忆,甚至还有的会诋毁对手,不一而足。
好的会越来越好,坏的会越来越坏,直到好坏的标准被重新定义。
不要在对方的主场决战,要在自己的主场里决胜负。
和自己对比,和过去对比,和他人对比,和环境对比。
美好是对比出来的,它先存在于想象中,再促使其成为事实。
「不好」对比「好」,「好」对比「更好」,存在于众多共同想象中的「美好」就是某种意义上的「事实」本身。
要贩卖美好,不要贩卖客观,除非客观就是一种美好。
每个人达成目标的过程中,都在不同程度的评估「有功」与「无过」的比例:在可承担的风险之内,尽可能有功,在可承担的风险之外,尽可能无过。
当然,不同的人、不同的问题、不同的背景,其所能承担的风险是不同的。但基本模式并没有改变,即使是极度厌恶风险的人也依然如此,无非是其可承担的风险非常之小,达成的条件非常之苛刻罢了。
可承担的风险越小,越追求「无过」,就越保守,越低于平均水平就越死板僵化; 可承担的风险越大,越追求「有功」,就越激进,越高于平均水平就越动荡跳脱。
人类会给予熟悉的事物更多信赖,而给予陌生的事物更多注意。
熟悉会使得共识更容易达成,但却容易被忽略。而陌生会使得信息更容易被发现,但却容易引起警惕。
因此,对于如何进入别人的认知之内这件事来说,在日常与非日常,熟悉与陌生之间,制造一种怎样的节奏尤为重要。
达成共识的过程,本质上就是让「将信将疑」的人相信并期待「接受你的观点」后能带来「美好」的过程。
对于已经处于「不信任」的人,则需要先使其从「不信任」变为「将信将疑」。
对于相信并期待「美好」,可以是某种信任转移(数据、合同、好友/权威推荐),也可以是某种自我说服(赌场先让赌客赢钱、理财诈骗先付少量收益等)。
叙述是一系列结论,而故事是一系列因果。
叙述更侧重讲述是什么,而故事更侧重表达为什么。
叙述是对已达成共识的确认,而故事则是推进共识的达成。
既要是天马行空的云,又要是踏实精进的泥。
既要如建筑师般巧思,又要如泥瓦匠般实干。
谓之:知行合一。
花开树下你正忧,离别秋,两相愁。 衣绯白雪,不胜娇羞。 三十轮回苦,是分时,悔未说。 恍然十年月下烛,忘忧。 清泪画月沟,伊人笑,心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