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个体所有相似行动的集合,就是他的自我。并非不存在集合之外的行动,只是人类过度关注相似之处,以至于对不同的地方视而不见了。
是稚子弄影,也为影所弄。
初,稚子无势,需借影之势而成事。后,稚子成势,影借稚子之势而成。
如平台与内容的关系,最初平台没有内容,需要内容生产者去创造内容。当平台通过内容获得足够的流量后,内容不再稀缺,供需翻转。这个时候,相比平台需要内容,内容更需要平台给予更多的曝光。
世界是合作的,也是竞争的,终究是「合作」的。人类的善的,也是恶的,终究是「善」的。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道德经
竞争由合作生出,恶由善生出。
人类复杂的心理机制使得「真实的共识」并不总是那么明确的被认出和被认同。 简单来说,一个人可以明确的表示赞同「世界上还是好人多」,但心理上并不真的相信这一点,同时赞同「我遭遇的坏人比较多」这一点和前者在个人的认知中是可以同时存在且相安无事的。
「保持与自己一致」和「保持与环境一致」是驱动人类「改变或不变」的主要动机。 好的说服/传播/营销,其表述的内容要让受众相信,接受这个内容可以让他们「保持与自己一致」或「保持与环境一致」,或两者兼备。
客观其实是一种「共同主观」。 它在很多时候被当做「共识」的粘合剂。
每个人都基于自己的观念理解自己所接触到的一切。 而每个人的观念又是由自身的背景、教育、经历的种种事件以及通过各式各样的传播工具所宣讲的普世价值观结合那一时刻持有的观念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着发展出来的。
排除掉因为某些观念使得某些人心口不一的情况,即便出于真心,你所认为的「理所当然」放到足够大的群体中去,显而易见的会并不那么理所当然,甚至「谬之千里」。
持有怎样的观念决定了会对事件做怎样的反应,以及产生怎样的情绪。
「更好」比「好」更好。 这似乎是一句废话,然而魔鬼就藏在废话里。
你需要明白:好没有标准——除非有一个「相对没那么好」的事物与「好」放在一起对比。
如果你想出售一个东西,无论它是什么,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是宝物还是垃圾,不要强调「它有好」,要强调「它比什么更好」——任何角度都可以。
积极的共同经验塑造共识,反之亦然。
「积极的」既可以是情绪,如快乐、感动,又可以是结果,如利益、好处。「共同经验」既可以是实际的,也可以是想象中的。
例如弹幕,就是一种塑造共同经验的机制。
某个视频表达了某个观念或某个态度,如果没有太大争议,参与弹幕的每个人都互相加强了对方对该观念的认可程度,少数不同的声音会没湮没。这种认可程度其典型表现形式就是满屏刷一样的语言——重复是极具力量的,于是又再一次的加强了这种体验。如果有争议,那么弹幕会迅速的分为两种乃至多种态度,每个参与者都会自然的找到符合自己观念的一边,将群体分为我们和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