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用理性去控制感性,反之亦然,因为两者 「同出而异名」。理性不是感性的敌人,感性也不是理性的敌人——他们应该互相转化,携手并进,不应压制一个而强调另一个。
如果失败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就尽可能的以最好的方式去失败。
观测不一定是答案,但一定是答案的一部分。可观测的实相自有其意义。
子曰:「君子不器。」 ——《论语·为政》
物质存在其物理属性表面的不变性,来自观察者、被观察者在测量过程中,相互之间共同的协调和改变。
任一瞬间,物质其无可计量的「相似意向」的基本元素都是在以某种速度出现在某个位置,形成某个层面的整体模式——而后人专门化的意识认出这种模式,视其为物质宇宙。更进一步的,无数这样的瞬间连起来,再次的,形成某种整体模式之连续 ,而后人专门化的意识认出这种连续,视其为物质宇宙之时间。
昨天的自我与今日的自我无干,刚才的自我与当下的自我无干。 我既是我,我亦非我。
以某种说法, 观察者就是被观察者 。
所谓观察,就是以 「己观」 之法,行 「觉察」 之事。
「道」无法被定义,只能被 经验 。如果一定要下一个定义,那么首先要确认的是,以谁的说法?或者借用一个物理名词,参照系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