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是极好的撮合共识的工具,它将理性与感性自然的没有痕迹的融合。故事不需要完美,只要整体上被听众所相信,其细节会自动的被听众个人化的补充。即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共识就是观念的共同体。
从学到会的过程就是不断弥补知行间隙的过程。
所谓知行间隙就是从知道到做到的间隔,高质量的学会过程要尽可能的增大知行间隙的个数,并让每个知行间隙尽可能的小。
简单的说就是小步快跑。
别人不关心你讲的东西,除非他认为你讲的东西与他有关。例如他有类似的经历,接触过类似的人,又或者他赞同你讲的东西所表达出来的观点与态度,期待成为那样的人,过上那样的生活。
内容要使人印象深刻需要较强的画面感,而这种画面感往往又依赖于创作者从日常中创造非日常的能力。
严格的说,唯一、绝对、明确的事实其实从没有存在过,存在的一直都只有人所秉持的看法。幸运也不太幸运的,绝大多数人自降生起就要学着掌握很多「基本看法」,以保持和群体以及环境一致,否则便无法生存,但也正因如此人类才能得以发展壮大。
常用的内容叙述节奏是先用熟悉的事物让人产生预期(情理之中),再用反转去打翻预期(意料之外)。
新生事物从诞生到被广泛接受,一般会形成至少一个「N」型曲线。从被一群人接受,到被另一群人反对,再经过撮合与调整,最终让所有人达成共识,曲折前进或螺旋式上升是常态。
对于售卖「对美好的期待」来说,买家自己本身就是售卖内容的一部分,只有「合适的买家」才能让「合适的对美好的期待」成为事实。
重视常识,那常常是塑造共识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