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热衷于在必然中寻找偶然,也热衷于在偶然中寻找必然。例如观看悬疑电影,大家都知道最终正义会战胜邪恶(必然),但却不知道会如何战胜(偶然)。
阻碍或反对其实是一种高强度的强调。 如果你希望某事某物消失,正确的做法是忽视它 ,因为越反对就越在彰显它的存在感。对于已经认定某个观点的人来说,外界的阻碍或否定越强烈,其对该观点的认同就越深入。
例如:限量版的包或鞋子,限购的房子,限制加入的团队,无一不是在强调这些被限制的事物的价值。
给人以明确的可得到某物的期待,再将该物拿走或延长其获得时间,会使得期待变得更强烈。这种过程暗示了该物的稀缺——否则怎么会这么难获得。例如限量版或缺货的商品。
当然,这种方式需要拿捏尺度且不同群体对于同一个事物的稀缺性的认知判定是不同的,不能一概而论。如果获得难度太大而原本又没有足够高的期待,这种得而复失的方式会直接导致放弃,转而去选择其他替代品。
相比于被别人的观点说服,人更容易被自己的观点说服。 善于说服的人会有意模糊自己与被说服对象之间的观点差异,通过引导对方自己得出结论来达成目的。
例如很多商家会开展“说出你与品牌的故事”之类的活动。该活动的每一个参与者都会出于自愿而寻找并思考这个品牌的与众不同之处,进而自我说服。更有甚者,有的品牌还会替你写好开头,并建议你补全下半部分——既降低了参与的门槛,又提高了参与的欲望——因为人有补全的欲望。
影响别人的四个步骤:简单共识、自主认知、反向加强、主动加强。饭圈、传销、PUA乃至邪教都在广泛的利用类似的手段,要加以警惕。
- 简单共识:如果你希望别人接受某个观点A,就先对其表达一个和观点A没有直接联系的符合常规认知的观点B,并获得其肯定。
- 自主认知:等待沉淀,使观点B明确的成为对方自主认同的,可以表达对方的认知。
- 反向加强:使用一个和观点B相反的观点C去测试对方,判断其是否会主动维护观点B。
- 主动加强:当对方会主动维护观点B后,任何的反向加强都会使其更加极端的维护观点B,直到接受观点A。
人类不仅群体性的共同发展与塑造了文明,也被文明所塑造。很多生理与心理上的喜好和倾向并不是古已有之的,而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逐渐的为人所选择和强化的。举例来说,电影的很多现在被大众广泛理解的表现手法,对于电影诞生之初的人来说并不那么容易理解。
对于不确定信不信的事物,如果 使其先付出不可回收的代价,人会倾向于让自己相信付出代价的合理性。 这种行为或许是出于难以割舍的对沉没成本,也或许是出于避免认知失调,保持与自己认知的一致。
例如一个人如果已经给某产品以正面评价,此时达成销售的成功率会更高;又例如先使得某个人付费或经历考核再加入某个群体,即使这个群体的价值实际上并不对得起这个门槛,人也会倾向于使得自己相信这个群体是具备其期待的价值的。
一个人的喜好不仅直接表现为这个人自己喜欢什么,也间接表现为这个人喜欢的人喜欢什么。人会爱屋及乌。
人始终在追寻认同,追寻与环境一致。在被认同的环境中,人更容易做出认同环境的行为。例如某个群体里某人是公认的营销专家,这个人会更倾向于做出最好的营销,以保持这种认同。又例如两个人的相似点越多,互相的影响就越大,哪怕这个相似点是有意识的寻找或制造出来的。
「期待变更好」更让人欲望膨胀,而「立刻变更好」则让前者那种期待更容易发生。很多诱导人走向深渊的行为(诈骗、赌博、借贷等)都是利用的这一点——先以极低的代价获得确切的好处建立极高的期待,再收割这样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