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不净空,觉无性也。

理论是实践的阶段总结,而实践是理论的动态补充。

理论是实践的阶段总结,而实践是理论的动态补充。理论与实践必须相遇,不能厚此薄彼。

哪有什么天生如此,有的不过是始终坚持。

哪有什么天生如此,有的不过是始终坚持。

人不会从过去经历的事件中得到成长,但会从过去经历的事件给他的感受中得到成长。

人不会从过去经历的事件中得到成长,但会从过去经历的事件给他的感受中得到成长。换句话说,使得他改变的是他对那些事的看法。这也是为什么统一的看法——共识有着极其强大的力量。

模式可以提高效率,但也会制造偏见。

模式可以提高效率,但也会制造偏见。有的人乐于挑战和调整自己的模式,而有的人则乐于忽略与自己的模式不相符的事实。

人总是在识别模式,这是人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

人总是在识别模式,这是人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例如在一堆一样的事物中发现不一样的东西,又例如在一堆不一样的事物中发现一样的东西。

必然得之于效率而失之于新意,偶然则相反,得之于新意而失之于效率。

必然得之于效率而失之于新意,偶然则相反,得之于新意而失之于效率。

人热衷于在必然中寻找偶然,也热衷于在偶然中寻找必然。

人热衷于在必然中寻找偶然,也热衷于在偶然中寻找必然。例如观看悬疑电影,大家都知道最终正义会战胜邪恶(必然),但却不知道会如何战胜(偶然)。

阻碍或反对其实是一种高强度的强调。

阻碍或反对其实是一种高强度的强调。 如果你希望某事某物消失,正确的做法是忽视它 ,因为越反对就越在彰显它的存在感。对于已经认定某个观点的人来说,外界的阻碍或否定越强烈,其对该观点的认同就越深入。

例如:限量版的包或鞋子,限购的房子,限制加入的团队,无一不是在强调这些被限制的事物的价值。

给人以明确的可得到某物的期待,再将该物拿走或延长其获得时间,会使得期待变得更强烈。

给人以明确的可得到某物的期待,再将该物拿走或延长其获得时间,会使得期待变得更强烈。这种过程暗示了该物的稀缺——否则怎么会这么难获得。例如限量版或缺货的商品。

当然,这种方式需要拿捏尺度且不同群体对于同一个事物的稀缺性的认知判定是不同的,不能一概而论。如果获得难度太大而原本又没有足够高的期待,这种得而复失的方式会直接导致放弃,转而去选择其他替代品。

相比于被别人的观点说服,人更容易被自己的观点说服。

相比于被别人的观点说服,人更容易被自己的观点说服。 善于说服的人会有意模糊自己与被说服对象之间的观点差异,通过引导对方自己得出结论来达成目的。

例如很多商家会开展“说出你与品牌的故事”之类的活动。该活动的每一个参与者都会出于自愿而寻找并思考这个品牌的与众不同之处,进而自我说服。更有甚者,有的品牌还会替你写好开头,并建议你补全下半部分——既降低了参与的门槛,又提高了参与的欲望——因为人有补全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