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每个局部都做了有益于自身的选择,却最终导致了整体的损失,那么便说明「局部构成整体的方式本身」出现了问题。
一切能唤起超出常规语义范畴联想的概念都是品牌。例如中国制造、美国金融、德国人、中国风等等,他们是否让你想起了超过其字面意思的内容?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他们对你而言就是一种品牌。
压力会迅速消耗并吞噬理性 ,在高强度竞争的场景中,把速度降下来反而会提高总体的胜率。就像猎豹或老虎捕食猎物,由于很多草食动物非常善于奔跑,因此猎豹或老虎并没有很多次失败的机会,他们必须悄悄的接近猎物,静静等待机会,一旦开始搏杀,则务必得手,否则就有可能因为体力不支最终伤害到自己。
以慢打快,后发先至。利用变化慢的来应对变化快的——某种意义来说,以不变应万变。
你不需要知道十年后什么变了,但你需要知道十年后什么不变。例如你不需要知道十年后什么故事题材更受欢迎,但你需要知道如何讲好一个故事;你不需要知道十年后什么产品更受欢迎,但你需要知道为什么好产品会被认为是好产品;你不需要知道十年后人们使用怎样的通讯方式,但你需要知道人们为什么要通讯,通讯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
讲述的都是事实但故事不完整和讲述的故事完整但不都是事实相比,前者比后者要难以辨别的多。因为后者你只需要寻找不合理,它们要么为真要么为假,而前者你连是否存在不合理都不知道,对于缺失的那部分故事到底少了什么,有无数种可能。
故事塑造的事实是虚构的,但却能带来真实的感受。它不灌输给你什么是对的,它让你感受什么是对的。
有的人说 1+1=2,有的人说 3-1=2,有的人说 2+1-1=2,也有的人说 2=2。他们都对,也都不全对。
「美好的存在」被人所追逐,不是因为「存在」,是因为「美好」。存在只是载体,它的 价值在于它能致使美好发生 。消费者购买钻孔机不是为了钻孔机,而是为了钻孔;某个新闻/事件/文案被广泛转发,不是出于这个新闻/事件/文案本身,而是出于转发者如何看待这件事。
一切合作都建立在「利他」的基础上,利他就是利己,利己终将导向利他。自私与无私并非永恒的对立,实际上他们经常互相转化。
任何行业,任何职业,任何人,其价值都可以以「他为其他人带来的价值」所度量。听起来这个标准似乎贬低了个人性,否定了主观意志,似乎带有某种强制性的去要求个体为群体付出——我并无此意。
理性是一种极度稀缺的消耗品。每个人的理性都是有限的,但程度不同。因此,某种意义上说,思考是一种奢侈。很多的不怀好意,其有效性都是建立在耗尽目标理性的基础上的。例如传销、PUA、某些野路子的营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