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不净空,觉无性也。

《老子》 善行无迹 第二十七

2020.11.25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这一篇也有两层意思。

一、字面

善于行走就不会有痕迹,善于说话就不会有疏漏,善于数数就不需要筹策(计数工具)。善于关门不用门闩也打不开,善于捆缚就不用打结也解不了。

圣人善于用人,知道每个人的长处与短处,所以从不放弃人。圣人也善于用物,知道如何物尽其用,所以从不放弃物。擅长的人是不擅长的人的老师,不擅长的人则提供了实践机会给擅长的人。

不论是不尊崇老师的作用,还是不肯定实践的意义,都是看似聪明实则愚蠢的。

这才是关键的。

二、隐含

行走多了怎么都会有痕迹,话说多了怎么都会有疏漏,数够大了怎么都需要借助工具。有的门就是关不上,而有的绳子就是捆不紧。

圣人不是完美的从不犯错的人,圣人也不是万事万物的中心——还记得吗,这些名只对人有意义。

不是善于行走就不会有痕迹,而是真的善于行走就不会强调痕迹多少——又不是善于不留痕迹。其他比喻皆如此。圣人如同大道,没有长处与短处之分,也没有能做什么与不能做什么之分,无论是人还是物,无论善与不善,都是道,都存在着发展着他们自己。所以不弃——本来无一物,有何可弃之?

既不用过度强调老师的作用,也不过度强调实践的作用。擅长的人与不擅长的人互相帮助对方发展,每个人在其中都获得了自己所需要的,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这才是美妙的。

三、补充

字面意思更符合常识,然而隐含意思更符合《老子》其他篇章里所叙述的观点,整体上具有连贯性和一致性。

《老子》很喜欢通过正话反说反话正说的方式,来描述他想描述的大道。这种方式可以一定程度上打碎名相的明确性,模糊是非正反的边界。佛家也有类似的方式,例如《金刚经》里的非法非非法,用多重否定打碎正常概念的二元性,尝试着去抓语言之外的第三元的感受。

词句不重要,重要的是词句所暗示的指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