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状态 | 最后修订 |
---|---|---|
祝融 | 未完待续 | 2025-06-19 |
法不净空,觉无性也。(2010-10-18)
一、存在论
1.1、动态存在
可能性基底
时刻保持着所有潜在存在
的并行状态,这些潜在存在既非存在亦非不存在,而是处于持续的生成过程
之中。存在的本质特性体现为持续涌现的创造过程,该过程否定了任何或凝固的或静态的或完成的确定性实体
(2025-02-19)。看似确定的实体状态并非先在的客体,而是主体参与可能性基底时生成的具象化次级建构
。当我们描述现象的确定性时,实质是特定感知尺度的观察者对可能性分布特定区间的暂时锁定,这类定向筛选机制即构成下文所被称为观察
的行动(2025-02-19)。
那么,可能性即是还未被观察锁定的确定性。其锁定的确定性可能是物质倾向的,也可能不是。(2022-05-14)两者的唯一的差别在于是否被观察到。(2025-02-26)
1.2、确定性出现
意识
作为可能性的筛选机制
,通过观察对潜在可能性进行收敛。不同层级的意识
持续观察,被观察者
收敛为客体
确定性,观察者
收敛为主体
确定性。一切存在皆同时为观察者和被观察者,观察视角的不同,二者的身份可任意互换。每个层级既保持自身特征与独立,又与其他层级收敛结果持续的动态交换
。(2025-02-19)。
观察者视角的差异决定了被观察现象不同的表象特性。(2024-12-20)宏观层面物质的稳定性来自多层级观察的迭代收敛,当跨主体的观察形成稳定共识时,经典物理实体便被表达成稳定的确定结构。微观层面的概率性则暴露出不同观察主体间可能存在的观察分歧。(2025-02-12)观察并不要求严格按层级递进,如高精度的测量仪器可直接介入观察微观粒子,人类观察仪器,而仪器观察微观粒子。(2025-01-03)
物质的确定性
是多层级多类型的意识集体持续的观察
的结果。各层级意识依据其识别精度构建与其配对的物质结构认知,物质的多层级对应着意识的多层级。将A层级的意识定义为该层级主体,则A层级的物质即为该层级的客体。B层级的意识同样可以被定义为B层级的主体,而A层级的物质与意识共同被B层级视为客体。跨主体观察
的结果相互验证形成正向强化循环,各层级的观察结果互相支持,最终收敛为确定的客观实在
。(2025-01-08)
从基本粒子到生命体,一切存在形式均呈现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意识特征。各意识类型
以其独特方式
构建确定性图景,形成对实在不同层级的解读能力。(2025-02-11)从这个角度,人类意识可以说是适应宏观物质层级的专门化
的模式识别类型,不同层级的意识有不同的模式识别
方式。(2025-01-03)
1.3、时空与因果
时空连续性
是不同意识对动态存在以特定方式协同处理的结果。这种连续性并非物理实在的固有属性,而是意识模式识别的次级建构
,不同层级的意识以不同方式观察所体验的时空是不同的。(2022-04-24)
宏观视角下,人类意识与生理结构协同,将离散的物质序列感知体验为在既有空间
下持续流逝的时间
,此为人类具身认知处理序列信息的一般过程。(2023-09-21)转至微观视角,微观粒子的某些行动则可能表现得不受人类体验到的时空所约束。如加速微观粒子以接近光速运动,粒子原本的观察方式被改变,则又会表现出某些新的特性。(2025-01-03)
特定观察方式被多层级意识共享,其协同作用将强化该观察方式的稳定性,即为观察共识
。(2025-02-19)迭代交互中的观察共识如果形成了稳定的可能性收敛路径,且这种稳定性被持续的强化并最终固化,即为因果规律
。(2025-02-22)推导可知,任何现象都有意识参与。(2025-03-10)
1.4、主客一体
确定性是普遍的观察共识,而自由意志
是可能性基底中尚未被锁定的可用余量
。(2024-10-17)通常来说,观察共识的积累会被发现与总结为因果规律,因果规律又会被发现与总结为规则框架
。同时,观察共识也可以因为不同的观察方式被质疑或否定,产生观察分歧
。观察分歧的主体会通过重新介入可能性基底去实现二次收敛,完成观察共识的革新,最终带来规则框架的革新。简单来说,主体在规则框架内即兴反应,该反应再反向重塑规则的可能性分布,构成反复连续的实在演化路径。这种现象投射到物质时空中即表现出渐进式进化
的景观。(2025-02-16)
观察主体与被观察现象本质上属于同一存在模式的不同实现形态,二者通过信息交互维持存在状态的共生关系。可以说,存在状态本质上是被主体视角筛选的可能性快照
。主体或观察类型的改变将激活不同的可能性分布子集,锁定不同的可能性快照。意识并非物质世界的旁观者,而是共同建构实在的参与者。(2024-12-20)
青丝挽,板凳种菩提,生三点繁茂,撒欢去,能否得住?如不来,且可摸得?(2012-08-19)
二、认知论
2.1、过程性完备
认知
行为在实质上始终是非闭合的,是通过持续生成实现的对可能性基底渐进
的不完全映射
。判断
作为认知系统即时的反馈行为,从来不是也并不需要指向真理的终极方向,(2024-04-22)它仅仅是标记当下认知边界的瞬时位置罢了。(2024-07-25)
认知的动态特性否定了静态的完美,(2023-10-04)任何声称完备的认知体系都可以说是处于某种待更新的状态,人类通过持续试错
建立暂时稳定的确定节点,在最优失败路径
的选择中实现阶段性适用方案
。认知的完备性最终且只应体现于过程迭代
的能力,而非结论的完成程度。(2025-01-11)
2.2、语言的双向表征
语言系统
构建了人类认知的底层框架,其工具属性与认知功能间存在持续的互相干涉。(2024-09-13)一方面,语义网络构成了认知活动的底层范围,词汇密度决定概念节点的连接维度。(2023-11-16)同时,在另一方面,语言符号抽象性又必然造成经验损耗,使现象描述与现象本体存在解释间隙
。(2024-08-15)
作为人类协作的基础,语言通常可以被用来完成认知
,也可以被用来完成规训
。这种显性或隐性的完成可能会扭曲认知方向,产生所谓的语境污染
。例如通过模糊关键参数、堆砌冗余噪声来让信息过载
,进而削弱主体判断能力;又如用极端立场、滥用原意、无限扩展改写词汇的原有表述空间,用语义极化
瓦解主体间讨论的基础;再如用情绪覆盖实质问题,用短期的释放替代长期持久的解决等。(2021-06-20)
语言在本质上是可能性基底中确定性集合
的一种,任意单一表达都是一次从高维到低维的投影过程。但是,即便可能性基底的实在范围远大于语言系统,理论也仍需要通过语言系统进行阐述。(2024-09-13)
2.3、有限理论
任何理论都是有限视域
下的诠释系统
,是现实世界的降维投影
,(2023-10-07)其有效性受三重边界约束:其一,观察层级决定理论的表征局限;(2024-09-13)其二,认知主体与环境的共构,使理论必然携带主体性印记;(2024-09-13)其三,时间维度上的解释力衰减。(2024-09-13)因此,所有理论均有应用边界。
理论的有限并不构成对其价值的否定,反而确立了其作为认知中转站的地位——理论通过持续的被重新观察
实现认知持续的更新。(2024-09-13)
2.4、观念与共识
观念
的演化呈现典型的耗散
特征。实践经验与理论建构相互塑造,共同催生观念生态
。不同的理论或实践带来不同的观念,不同的观念锁定不同的可能性快照
。实践为理论提供实验土壤,理论为实践绘制导航图景。(2021-01-31)
当特定解释框架展现出预测力与实用价值时,个体与群体将通过比较
形成观念共识
。(2024-02-23)既成的共识再反向影响主体感知,完成闭环
。(2025-02-16)
花开树下你正忧,离别秋,两相愁。衣绯白雪,不胜娇羞。三十轮回苦,是分时,悔未说。恍然十年月下烛,忘忧。清泪画月沟,伊人笑,心纠。(2020-08-03)
三、秩序论
3.1、有限秩序
社会秩序是人类作为主要观察者
在宏观上通过互动形成的适应性稳态结构。不同认知层级的主体间通过观念交换
与分歧博弈
,最终形成可协调可操作的确定性集合
——既包含显性规则(如法律制度与技术标准),也涵盖隐性契约(如文化传统与群体默契)。这种确定性集合再向下分解转化为决定规则执行的权力分配模式,影响利益流动方向的资源调配机制,差异化的秩序形态
由此诞生。(2021-08-14)
共识的时效性与层次性贯穿社会演进,短期共识解决即时冲突但难以应对深层矛盾,长期共识需经历多轮博弈方可沉淀为稳定传统;局部共识在特定群体内具有效力却常与更大范围的集体目标冲突。新旧共识交替构成秩序演进的核心动力:原有共识通过制度刚性维持整体稳定,新兴观念则持续渗透原有共识边界。两者的对抗强度决定秩序走向——或渐进调适
、或剧烈重组
、或保守僵化
。在此过程中,秩序既不必然激变也非必然固守,其存续依赖于所有主体对矛盾压力的吸收和处理能力。(2024-09-19)
3.2、权力差序
有限秩序的持续演进使不同主体锁定可用余量的能力产生差异,特定群体通过规则体系将可能性收敛能力
进行集中并形成结构性优势,在实质上重构了社会范围内的可能性分布,权力差序
就产生了。优势主体具有更大影响范围的评估权,其评估的结果向下传播,劣势群体仅能在优势群体评估的结论中做二次评估
。
权力的符号象征将集体的观念共识锚定为某种固定形式,绑定了观念与物质,沉淀为某种仪式。(2022-07-11)如宗教献祭、上市敲钟,重复展演代表权威的符号(圣物、交易所大屏),将权力与符号绑定,而符号又和群体的观念绑定。
良性循环体系中,优势主体在责任机制下消解压力传导
,通过制度设计将优势群体的评估约束于公共场域
之内;恶性循环则相反,优势群体通过制度设计转移大部分或全部
压力,使劣势群体被动承担系统整体
的损耗(如技术垄断导致分配极化)。后者触发评估权分配失衡,即决策评估与结果承担的主体错位——这从根本上瓦解了共识构建的对称性基础。如自由贸易,在表面平等的协议之下,技术壁垒与资本垄断隐蔽的剥夺了弱势群体议价能力,形成强制自愿
的剥削结构。此时,市场的自由实质上是多层级权力差序的结构性共识。
3.3、评估异化
评估体系异化是权力差序下,恶性循环的必然结果。
以市场经济为例。原始交易下,供需双方拥有对称的评估权,通过直接协商达成共识。随着交易复杂度的提升,第三方机构逐渐垄断了评估权,使动态的共识建构退化为静态的单向认证体系。而从生产的角度来说,占有生产资料的群体相比于不占有生产资料的群体,显然对劳动成果具有更大的评估权。后者只能在前者设定的框架下,做二次评估。(2024-09-19)数字化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点,算法推荐系统通过数据建模形成封闭的认知循环,平台经济利用信息垄断重构价值坐标。其本质是评估权的技术性剥夺,使市场机制从价值发现工具异化为控制工具。建立良性评估生态不仅需要进行技术工具改良,还需要进行主体赋权,强调评估体系的公共协商属性。(2024-10-11)
权力差序下的优势群体通过专业术语增殖与标准迭代建立部分群体的认知垄断,又或者通过让劣势群体长期依赖导致其丧失自主评估能力进而主体消解,最终评估行为系统性的异化了。
3.4、动态演化
制度体系
实质上是历史上已完成的博弈以制度形式的共识积累。制度体系演化的动力来源于权力差序导致的评估异化使得不同群体在可能性收敛能力上存在的分歧。
优势群体期望最大化的锁定对其有利的可能性分布,而劣势群体则因其可用余量被系统性剥夺而反抗。优势群体通过将特定价值观念标准固化为强制规范,构建起包含法律条例、文化传统等多维稳定护城河
。劣势群体则要利用制度空白与解释弹性创造操作空间,先一步占据未被发现和使用的可能性收敛能力,在主流体系外另建立边缘体系。(2023-05-26)在分歧的早期,通常能维持表层制度上的形式稳定,而深层规则持续进行适应性调整。随着分歧不断被强化,深层的调整逐渐会浮现表层,并以某种具体形式不断被显化和强调。(2024-05-28)
卷西帘,晴当空,边柱青鸟路。星捞起,饮酒狂盅,千种粟,曾既马前布。梦中比邻,寒江双手,千年圆烟,禅蝉鸣泣,低吟浅笑一场松。(2020-08-02)
四、实践论
4.1、前瞻性聚焦
前瞻性认知活动本质上构成对潜在现实的预构建过程。一方面既存的实践经验形成的认知惯性为反应和行动提供了指导范围,表述为当下现实
,另一方面其他尚未固化的认知弹性为潜在的可能变奏提供了空间。(2023-04-30)
这种两面性在具体实践中呈现为预期、现实、再预期
的反馈循环:前瞻性引导行为选择,行为后果重塑可能性基底,更新后的可能性基底又反向修正预期的前瞻性。(2023-04-30)正反馈循环中,预期偏差作为认知校准信号存在,通过差异分析推动认知系统升级;负反馈循环则表现为预期固化导致的认知僵化,使系统持续错失环境变迁的预警信号。(2023-04-29)
4.2、稳定性延续
秩序的存续延续本质上是稳定的当下现实
的延续,(2023-01-17)它不依赖绝对稳定的状态维持,而取决于动态调节能力的保持。具体表现为:
- 存续保障:关键部分保持适度的冗余设计,以应对
可能
的冲击;(2023-11-29) - 最小投入:具备越大
可能
变奏的部分,越应保持低成本低损耗;(2023-11-29) - 路径多样:资源与信息的流转以及实现目标的手段维持多路径并行的开放结构;(2023-11-29)
- 持续修正:反馈通道通畅并具备即时的误差识别和矫正能力;(2023-11-29)
所谓的稳定状态实质是各个子集在持续微调中达成的暂时一致
。要将损耗或错误视为必然的演进条件而非纯粹负面因素,承认局部的冲击对整体的韧性有增强作用。实操角度来说,一方面要通过分散压力,防止关键节点负载过高而失效,另一方面要保留压力信号的可靠传导,确保所有节点对整体有一致的感知。建立多尺度多层级的评估体系,既要保持体系的连续性,又要通过可控的迭代持续演化。(2023-10-06)
4.3、可持续决策
不存在最优决策
,最优决策本质上其实是可持续决策
。可持续决策即保持选择权
始终在场,保持抵消规则固化的弹性。(2023-04-14)时间维度上保留试错余量,空间维度上则构建异构信息源,以此对冲主流共识的潜在偏见。当容错空间得到确保,决定性的失败被避免,那么剩余可能性只会通向不同层级或程度的成功。(2023-01-17)
容错不是资源浪费,而是整体应对不确定性的必要缓冲:其一为时间上获得序列弹性,允许在实践过程中渐进修正;(2020-07-23)其二为空间上拓展并行路径,确保单一路径失效时的切换能力;(2020-07-23)其三为评估上的多尺度多层级,防范单一标准导致的系统性盲区。(2023-07-14)
谁道睡时睡是醒,睡是醒来醒为谁。世人皆笑我愚痴,只为色来不为禅。(2010-10-05)
五、附录
5.1、推导
5.1.1、可能性
- 核心: 终极实在并非确定的实体,而是包含所有潜在状态的、未分化的「可能性基底」。
- 动态存在: 「存在」的本质是持续的生成过程,是可能性基底中特定路径的涌现。没有静态、凝固的「实体」,只有不断演化的过程。所谓的「确定性」是暂时的、相对的锁定。
- 非存在非不存在: 可能性基底中的状态处于「潜存」(potential)层面,既非经典意义上的「存在」,亦非「不存在」。
5.1.2、观察
- 筛选与收敛: 「意识」(广义,非仅人类)是可能性基底的筛选机制。通过「观察」行为,意识从无限可能性中收敛(collapse)出特定的、暂时的确定性状态。
- 主客一体: 观察者(主体)与被观察者(客体)是同一过程的两面,相互依存、相互定义,并可转换角色(「一切存在皆同时为观察者和被观察者」)。观察视角决定了现象呈现的特性(宏观稳定 vs. 微观概率)。
- 层级性与共识: 存在多层级、多类型的「意识」(从基本粒子到生命体,不同层级有不同模式识别方式)。不同层级的观察通过跨主体观察和持续的动态交换形成观察共识。当共识足够广泛和稳定,就表现为「客观实在」(如经典物理实体)和「因果规律」。
- 时空的建构: 时空连续性(尤其人类体验的时间流逝感)是特定层级(如人类具身认知)观察方式协同处理序列信息产生的次级建构,而非绝对属性。不同层级的意识体验的时空不同。
5.1.3、确定性、自由意志与规则
- 确定性: 是观察共识的产物,是多层级意识集体持续观察收敛的结果。
- 自由意志: 是可能性基底中尚未被观察锁定的可用余量。主体在现有规则框架(观察共识的固化)内行动时,其选择利用了这种余量。
- 规则框架与演进: 观察共识积累固化形成规则框架(因果规律、社会制度等)。观察分歧(不同观察方式、新发现挑战旧共识)驱动主体重新介入可能性基底,寻求二次收敛,导致规则框架的革新,表现为实在的渐进式进化。
5.1.4、认知的本质与局限
- 过程性完备: 认知是持续生成、永不闭合的渐进不完全映射。其价值在于过程迭代能力(试错、最优失败路径选择),而非达到静态的、终极的真理。任何宣称完备的体系都处于待更新状态。
- 语言的双刃剑: 语言是认知和协作的基础框架(工具属性),但也是认知的约束(认知功能)。语言的抽象性造成解释间隙。语言可被用于完成认知(建构共识)或完成规训(操控:信息过载、语义极化、情绪覆盖),导致语境污染。
- 理论的约束: 任何理论都是有限视域下的诠释系统(降维投影),受制于:观察层级局限、主体性印记、时间衰减性。其价值在于作为认知中转站,通过被重新观察实现代谢更新。
5.1.5、共识、权力与演化
- 有限秩序: 社会秩序是人类作为主要观察者在宏观层面互动形成的适应性稳态结构(显性规则+隐性契约)。它是特定层级的确定性集合。
- 共识动力: 秩序由新旧共识交替驱动。共识具有时效性(短期/长期)和层次性(局部/全局)。新旧共识的博弈强度决定秩序走向(渐进调适/剧烈重组/保守僵化),依赖主体对矛盾的处理能力。
- 权力差序: 社会互动导致不同主体锁定可能性(可用余量)的能力差异。优势群体通过规则体系集中可能性收敛能力(评估权),形成结构性优势(权力)。劣势群体常沦为二次评估者。权力通过符号象征(仪式)固化。
- 评估异化: 权力差序导致评估体系异化(如第三方垄断评估权、平台算法剥夺评估权、专业术语建立认知垄断、依赖导致主体消解)。良性循环需责任机制与公共协商;恶性循环导致压力转移与系统性剥削(「强制自愿」)。
- 动态演化: 制度体系是历史博弈的共识积累(固化)。演化的动力源于评估异化引发的分歧。优势群体构建「稳定护城河」;劣势群体利用制度空白建立「边缘体系」。分歧从深层逐渐浮现表层。
5.1.6、预期、稳定与可持续
- 前瞻性聚焦: 实践是「预期-现实-再预期」的反馈循环。前瞻性引导行为,行为重塑可能性基底,基底修正预期。正反馈(偏差驱动校准升级)优于负反馈(固化导致僵化)。
- 稳定性延续: 稳定依赖动态调节能力而非绝对静止。原则包括:存续保障(关键冗余)、最小投入(高变奏部分低成本)、路径多样(多路径并行)、持续修正(通畅反馈与即时矫正)。稳定是子集微调达成的暂时一致,需接纳局部冲击韧性的价值,并确保压力分散与信号传导。
- 可持续决策: 目标是可持续而非虚幻的「最优」。核心是保持选择权在场,抵消规则固化。关键在于构建容错空间:时间弹性(渐进修正)、空间弹性(并行路径)、评估弹性(多尺度多层级防范盲区)。容错是应对不确定性的必要缓冲。
5.2、示意图
5.3、版本
城池破碎,深夜买醉。兵戎不退,你无畏。身边,有他相背。我不配。城南残垣,栀子山前。明珠断线,亲归我无回。叛城,无谓。只为你媚。引军东去,信你北,速退。你痴他倔,城碎,城碎,血染水中弯月。
你是英雄遗孀,我是投敌叛将。庆功宴上,明眸皓齿,浅笑嫣嫣,正是往昔模样。一曲断红殇,怕是只断我肠。敌王笑,叛城为红孀。夜。白刃入肋,你流泪。轻抚青丝,好累。依稀光华,你啐我醉,且睡。(2020-08-02)
六、后记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