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完待续,2025-03-31修订。
一、存在论
1.1、动态存在
可能性基底
时刻保持着所有潜在存在的并行状态,这些存在既非存在亦非不存在,而是处于持续的生成过程
之中。存在的本质特性体现为持续涌现的创造过程,否定任何凝固的或静态的或完成的确定性实体(2025-02-19)。看似确定的实体状态并非先在的客观,而是主体参与可能性基底时生成的具象化次级建构
。当我们描述现象的确定性时,实质是特定感知尺度的观察者对可能性分布特定区间的暂时锁定,这类定向筛选机制即构成观察
的本质过程(2025-02-19)。
那么,可能性即是还未被观察锁定的确定性。其锁定的确定性可能是物质倾向的,也可能不是。(2022-05-14)两者的唯一的差别在于是否被观察到。(2025-02-26)
1.2、确定性出现
意识
作为可能性的筛选机制
,通过观察对潜在可能性进行收敛。不同层级的意识持续观察,被观察者
收敛为客体
确定性,观察者
收敛为主体
确定性。一切存在皆可为观察者或被观察者,观察视角的不同,二者的身份可任意互换。每个层级既保持自身特征与独立,又与其他层级收敛结果持续的动态交换
。(2025-02-19)。
观察者视角的差异决定了被观察现象的表象特性。(2024-12-20)宏观层面物质的稳定性来自多层级观察的迭代收敛,当跨主体的观察形成稳定共识时,经典物理实体便表达为稳定的确定结构。微观层面的概率特征则暴露出不同观察主体间可能存在的观察分歧。(2025-02-12)观察未必严格按层级递进,如高精度的测量仪器可直接介入观察微观粒子,人类观察仪器,而仪器观察微观粒子。(2025-01-03)
物质的确定性
是多层级多类型的意识集体的
持续观察的结果。各层级意识依据其识别精度构建相应物质结构认知,反之,物质的多层级也对应着意识的多层级。将A层级的意识定义为该阶主体,则A层级的物质即为该层级的客体。B层级的意识同样可以被定义为B层级的主体,而A层级的物质与意识共同被B层级视为客体。跨主体观察
的结果相互验证形成正向强化循环,各层级的观察结果互相支持,最终收敛为确定的客观实在
。(2025-01-08)
从基本粒子到生命体,一切存在形式均呈现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意识特征。各意识类型
以其独特方式
构建确定性图景,形成对实在不同层级的解读能力。(2025-02-11)人类意识是适应宏观物质层级的专门化
的模式识别类型,不同层级的意识有不同的模式识别
方式。(2025-01-03)
1.3、时空与因果
时空连续性
是不同意识对动态存在以特定方式协同处理的结果。这种连续性并非物理实在的固有属性,而是意识模式识别的次级建构
,不同层级的意识以不同方式观察所体验的时空是不同的。(2022-04-24)
- 宏观层面:人类意识与生理结构协同,将离散的物质序列感知体验为在
既有空间
下匀速流动的时间
。此时空既非物理实在亦非主观幻觉,而是人类的具身认知处理序列信息的一般过程。(2023-09-21) - 微观层面:微观粒子的某些行动则可能表现得不受人类体验到的时空所约束。加速微观粒子以接近光速运动,粒子原本的观察方式被改变,从而表现出某些新的特性。(2025-01-03)
当特定观察方式被多层级意识共享时,其协同作用将强化该观察方式的稳定性。(2025-02-19)多层级意识在迭代交互中形成稳定的可能性收敛路径,其持续强化的收敛过程最终固化,被总结为因果规律
。(2025-02-22)推导可知,任何现象都有意识参与。(2025-03-10)
1.4、主客一体
确定性是普遍的观察共识,而自由意志
是可能性基底中尚未被锁定的可用余量
。(2024-10-17)当观察共识
达成,持续的共识收敛为确定的规则框架
,而当观察分歧
出现,主体又会通过介入可能性基底去实现二次收敛,完成规则框架的革新。主体在规则框架内即兴反应,该反应再反向重塑规则的可能性分布,构成反复连续的实在演化路径。这种现象投射到物质时空中即表现出渐进式进化
的景观。(2025-02-16)
观察主体与被观察现象本质上属于同一存在模式的不同实现形态,二者通过信息交互维持存在状态的共生关系。可以说,存在状态本质上是被主体视角筛选的可能性快照
。主体或观察类型的改变将激活不同的可能性分布子集,锁定不同的可能性快照。意识并非物质世界的旁观者,而是共同建构实在的参与者。(2024-12-20)
二、认知论
2.1、过程性完备
认知
行为始终呈现出非闭合的系统特征,其本质在于通过渐进生成实现对可能性基底的不完全映射
。判断
作为认知系统的即时反馈机制,并非指向真理的终极方向,(2024-04-22)而是标记当下认知边界的临时位置。(2024-07-25)
这种动态性否定了静态的完美认知,(2023-10-04)任何声称完备的认知体系都处于潜在的待更新状态,人类通过持续试错建立暂时稳定的确定节点,在最优失败路径
的选择中实现阶段性适用方案
。认知的完备性体现于过程迭代
的能力,而非结论的完成度。(2025-01-11)
2.2、语言的双向表征
语言系统构建了人类认知的底层框架,其工具属性与认知功能间存在持续的互相干涉。(2024-09-13)
一方面,语义网络构成了认知活动的底层范围,词汇密度决定概念节点的连接维度。(2023-11-16)同时,在另一方面,语言符号抽象性又必然造成经验损耗,使描述系统与现象本体存在解释间隙;(2024-08-15)语言暴力的隐性规训可能扭曲认知方向,产生语境污染
。如信息过载策略通过模糊焦点共识瓦解主体判断能力,而极端立场渗透则改写词汇的可能性格局。(2021-06-20)语言暴力通过系统性扭曲词汇的可能性格局实现认知操控,如将自由异化为剥削工具(2021-06-20),或利用专业术语构建评估权垄断(2024-09-19)。语境污染表明,语言不仅是认知工具,更是权力斗争的战场。
本质上语言是探索的工具组,任意单一表达都仅是认知从高维到低维的投影,如可能性基底的实在范围远大于语言系统,但理论只能通过语言系统阐述。(2024-09-13)
2.3、理论约束
任何理论都是有限视域
下的诠释系统
,是现实世界的降维投影
,(2023-10-07)其有效性受三重边界约束:
- 第一,观察层级决定理论的表征局限;(2024-09-13)
- 第二,认知主体与环境的共构,使理论必然携带主体性印记;(2024-09-13)
- 第三,时间维度上的解释力衰减;(2024-09-13)
所有理论均有应用边界。这种有限性非但不构成理论的价值否定,反而确立了其作为认知中转站的功能——理论通过持续被重新观察
实现认知生态的代谢更新。(2024-09-13)
2.4、观念与共识
观念
的演化呈现典型的耗散
特征。实践经验与理论建构相互塑造,共同催生观念生态
。不同的理论或实践带来不同的观念,不同的观念锁定不同的可能性快照
。实践为理论提供实验土壤,理论为实践绘制导航图景。(2021-01-31)
当特定解释框架展现出预测力与实用价值时,个体与群体将通过比较确立
形成观念共识
。(2024-02-23)共识可能演变为"共同谬误"(2021-07-07),当群体通过信息缺失或过载(2022-06-03)模糊焦点时,观念生态会退化为对抗性叙事。良性共识需警惕极端化操作——即通过伪装认同实施观点极化(2022-06-04)。既成的共识再反向影响主体感知,完成闭环
。(2025-02-16)
三、秩序论
3.1、有限秩序
社会秩序是人类作为主要观察者
在宏观上通过互动形成的适应性稳态结构。不同认知层级的主体间通过观念交换
与分歧博弈
,最终形成可协调可操作的共识集合
——既包含显性规则(如法律制度与技术标准),也涵盖隐性契约(如文化传统与群体默契)。共识集合再向下分解转化为:权力分配模式决定规则执行权限,资源调配机制影响利益流转路径,差异化的秩序形态
由此诞生。(2021-08-14)
共识的时效性与层次性贯穿社会演进,短期共识解决即时冲突但难以应对深层矛盾,长期共识需经历多轮博弈方可沉淀为稳定传统;局部共识在特定群体内具有效力却常与更大范围的集体目标冲突。新旧共识交替构成秩序演进的核心动力:原有共识通过制度刚性维持整体稳定,新兴观念则持续渗透原有共识边界。两者的对抗强度决定秩序走向——或渐进调适
、或剧烈重组
、或保守僵化
。在此过程中,秩序既不必然激变也非必然固守,其存续依赖于所有主体对矛盾压力的吸收和处理能力。(2024-09-19)
3.2、权力差序
有限秩序的持续演进使不同主体锁定可用余量的能力产生差异,特定群体通过规则体系将可能性收敛权力进行集中并形成结构性优势,在实质上重构了社会范围内的可能性分布,权力差序
就产生了。优势主体具有更大影响范围的评估权,其评估的结果向下传播,劣势群体仅能在优势群体评估的结论中做二次评估。权力的符号象征将集体的观念共识锚定为某种固定形式。该形式绑定了观念与物质,沉淀为某种仪式。(2022-07-11)
良性循环体系中,优势主体在责任机制下消解压力传导
,通过制度设计将优势群体的评估约束于公共场域
之内;恶性循环则相反,优势群体通过制度设计转移大部分或全部
压力,使劣势群体被动承担系统整体
的损耗(如技术垄断导致分配极化)。后者触发评估权分配失衡,即决策评估与结果承担的主体错位——这从根本上瓦解了共识构建的对称性基础。以自由贸易为例,表面平等协议下的技术壁垒与资本垄断会隐蔽剥夺弱势群体议价能力,形成强制自愿
的剥削结构。此时,市场的自由实质上是多层级权力差序的结构性共识。
3.3、评估异化
评估体系异化是权力差序下,恶性循环的必然结果。以市场经济为例。
原始交易下,供需双方拥有对称的评估权,通过直接协商达成共识。随着交易复杂度的提升,第三方机构逐渐垄断了评估权,使动态的共识建构退化为静态的单向认证体系。(2024-09-19)具体表现为:
- 认知垄断:通过专业术语增殖与标准迭代建立知识壁垒;
- 主体消解:长期依赖导致供需双方丧失了自主评估能力;
- 复杂系统:第三方评估维度持续扩展但效能递减;
数字化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异化:算法推荐系统通过数据建模形成封闭的认知循环,平台经济利用信息垄断重构价值坐标。其本质是评估权的技术性剥夺,使市场机制从价值发现工具异化为控制工具。建立良性评估生态不仅需要进行技术工具改良,还需要进行主体赋权,强调评估体系的公共协商属性。(2024-10-11)
3.4、动态演化
制度体系
实质上是历史上已完成的博弈以制度形式的共识积累。优势群体通过将特定价值观念标准固化为强制规范,构建起包含法律条例、文化传统等多维稳定护城河
。劣势群体要么利用制度空白与解释弹性创造操作空间,要么在主流体系外另外建立边缘体系以应对。(2023-05-26)
表层制度维持形式稳定,深层规则持续进行适应性调整。显性稳定与隐性流变的矛盾运动构成制度演进的根本动力。社会秩序的真正韧性不在于抗拒变化,而在于通过创新包容将破坏性要素转化为再生动力。(2024-05-28)
四、实践论
4.1、前瞻性聚焦
前瞻性认知活动本质上构成对潜在现实的预构建过程。一方面既存的实践经验形成的认知惯性为反应和行动提供了指导范围,表述为当下现实
,另一方面其他尚未固化的认知弹性为潜在的可能变奏提供了空间。(2023-04-30)
这种两面性在具体实践中呈现为预期、现实、再预期
的反馈循环:前瞻性引导行为选择,行为后果重塑可能性基底,更新后的可能性基底又反向修正预期的前瞻性。(2023-04-30)正反馈循环中,预期偏差作为认知校准信号存在,通过差异分析推动认知系统升级;负反馈循环则表现为预期固化导致的认知僵化,使系统持续错失环境变迁的预警信号。(2023-04-29)
4.2、稳定性延续
秩序的存续延续本质上是稳定的当下现实
的延续,(2023-01-17)它不依赖绝对稳定的状态维持,而取决于动态调节能力的保持。具体表现为:
- 存续保障:关键部分保持适度的冗余设计,以应对
可能
的冲击;(2023-11-29) - 最小投入:具备越大
可能
变奏的部分,越应保持低成本低损耗;(2023-11-29) - 路径多样:资源与信息的流转以及实现目标的手段维持多路径并行的开放结构;(2023-11-29)
- 持续修正:反馈通道通畅并具备即时的误差识别和矫正能力;(2023-11-29)
所谓的稳定状态实质是各个子集在持续微调中达成的暂时一致
。要将损耗或错误视为必然的演进条件而非纯粹负面因素,承认局部的冲击对整体的韧性有增强作用。实操角度来说,一方面要通过分散压力,防止关键节点负载过高而失效,另一方面要保留压力信号的可靠传导,确保所有节点对整体有一致的感知。建立多尺度多层级的评估体系,既要保持体系的连续性,又要通过可控的迭代持续演化。(2023-10-06)
4.3、可持续决策
不存在最优决策
,最优决策本质上其实是可持续决策
。可持续决策即保持选择权
始终在场,(2023-04-14)。时间维度上保留试错余量,空间维度上则构建异构信息源,以此对冲主流共识的潜在偏见。当容错空间得到确保,决定性的失败被避免,那剩余可能性只会通向不同层级或程度的成功。(2023-01-17)
容错不是资源浪费,而是整体应对不确定性的必要缓冲:其一为时间上获得序列弹性,允许在实践过程中渐进修正;(2020-07-23)其二为空间上拓展并行路径,确保单一路径失效时的切换能力;(2020-07-23)其三为评估上的多尺度多层级,防范单一标准导致的系统性盲区。(2023-07-14)
五、附录
5.1、推导
动态生成
可能性基底
通过意识筛选
过程产生动态存在
;- 意识通过
观察锁定
将可能性收敛为确定性,不同层级意识
交互形成确定性的复合结构; - 意识交互产生的稳定模式映射为
时空连续性
,迭代收敛固化出因果规律
; - 构建
主客一体
的存在本质;
认知过程
主客一体
触发认知行为的双向展开,进入动态认知
系统;- 语言层面
双向运作
:既作为正向框架
构建认知坐标系,又通过符号施加反向制约
; 理论约束
指理论是三重边界(观察层级/主体印记/历时性)下存在的降维投影;- 认知建构呈现
观念耗散结构
,经共识迭代形成认知闭环
;
秩序演化
认知闭环
进入社会场域形成有限秩序
建构;- 有限秩序演化积累
权力差序
,权力差序的恶性循环异化了评估
; - 评估异化促使
评估体系
异化,如认知垄断
; 制度演进
产生新的可能性重组,向存在基底反哺反馈
;
实践反馈
前瞻性聚焦
建立预期校准系统;韧性建构
通过冗余设计和多路径并行实现;可持续决策
保留可能性余量
,形成对存在基底
的逆向塑造;
闭环完成
- 实践结果
重塑
可能性基底(向上) - 认知扭曲
反噬
秩序建构(语境污染与评估异化) - 因果规律
约束
决策容错空间(向下)